无意恋红尘
只伴清风舞

【原创】朱熹两首经典诗歌赏析合集

人物简介

朱熹,字元晦,号晦庵,今江西婺源人,是一位儒学集大成者,后世尊称朱子。朱熹是继孔子之后,最著名的中国传统主流学术思想的代表。他是理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,同时也是书法家和诗人。后人尊他为“朱文公”,评价他为“理学正宗”,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。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,先后创办了考亭、岳麓、武夷、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,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生,对创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有《朱文公文集》。朱熹流传下来的诗词不多,大约只有不到40首,但其中与水相关的占了一半左右,尽显他智者的灵动之气。其中,《春日》、《观书有感》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。

《观书有感》

今天复习朱熹的《观书有感》(其一),原文如下:

半亩方塘一鉴开,

天光云影共徘徊。

问渠那得清如许?

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
这首诗的大意是:半亩大的方形池塘,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,清澈明净。天的光,云的影子,交织在一起,在池塘水面上来回闪耀浮动。要问池塘里的水,怎么会这样清澈呢?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,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。

朱熹66岁那年,为了躲避权臣韩侂胄之祸,与门人若干,来到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。在此期间,他往来于南城、南丰。在南城,曾作《建昌军进士题名记》一文,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。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氏兄弟之邀,到该村讲学,其间,触景生情,写下了《观书有感二首》。

朱熹的这首《观书有感》(其一),是一首极其有艺术性的说理小诗。表面上写田园风景,实际是暗示一个道理。通过描绘其“观书”的感受,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,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,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,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。

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,虽然仅就读书而言,却寓意深刻,内涵丰富,可以做广泛的理解。特别是“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”两句,借水之清澈,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,暗喻人要心灵澄明,就得认真读书,时时补充新知识。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“源头活水”,多用来比喻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。因此,人们常常用这两句诗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,才能达到新境界。

前天是“世界读书日”,之所以设立这个节日,目的就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。可见读书对于人类来说,是多么的重要。结合到这首诗,我们可在享受诗韵美的同时,潜移默化地接受一些教育和启发,这首诗进一步说明了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。从学习层面来讲,要不断读书,不断汲取新的营养,方能不断进步,才能保持内心清澈如水。从思想层面来讲,只有思想永远活跃,不断接受新思想和新生事物,方能才思不断,才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。

2021年4月25号

《春日》

今天复习朱熹的《春 日》,原文如下:

胜日寻芳泗水滨 ,

无边光景一时新 。

等闲识得东风面 ,

万紫千红总是春。

这首诗的大意是:风和日丽,晴天之时,在泗水之滨游春、踏青。风景优美,风光无限,春回大地,万象更新,让人耳目一新。所有的人,谁都可以轻轻松松辨别出春天的样子。万紫千红,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。

这首诗从字面意思看来,是朱熹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。而根据朱熹生活年代可知,这首诗所写的泗水游春不是实事,而是一种虚拟。据有关资料记载,宋高宗绍兴十一年,宋金签订了《绍兴和议》,宋金领土以淮水为界。终朱熹一生,南宋没有很大的边防军队,而朱熹本人更无从渡淮而至鲁境,不可能北上到达泗水之地。他从未到过泗水之地,而此诗却写到泗水,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,心仪孔圣,向往当年孔子居泗水之滨,弦歌讲诵,传道授业的胜事,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。由此可以得出结论,此诗创作背景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。

总体来看,朱熹这首《春日》,形象鲜明,情景生动,描写自然,构思奇特,运笔巧妙。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,读了但觉春光满眼,如临其境,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;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,意在说理,运笔之妙,尤胜于《观书有感》,表达了其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。二者相辅相成,寓理趣于形象之中,说理而不露痕迹,不愧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好诗。故而,这首诗被收录《千家文》,历来都被作为儿童启蒙诗,当然,如今的小学课本也有收录。最后两句也是这首诗流传极广的名句,写得就更加的唯美,“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。”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,被当作写景诗误会了近千年,可见和唐代的写景诗相比,两宋时期的哲理诗丝毫不落下风。

2021年4月8号


评论
热度 ( 3 )

© 老树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