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意恋红尘
只伴清风舞

【原创】南唐二主九首经典词作赏析合集

  • 《虞美人·春花秋月何时了》

一直不太想写有关李煜的文章,一方面,李煜的词确实十分惊艳,读来,感觉非常凄美,让人荡气回肠。另一方面,又觉得李煜在做国君和做人方面,实在不敢恭维,颇有些哀其不幸,怒其不争。李煜,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,史称李后主。虽不通政治,治国理政一团糟,但其却有非凡的艺术才华。精书法,善绘画,通音律,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,尤其以词的成就最高。李煜的词,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、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,又受了李璟、冯延巳等人的影响,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,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。他的词语言明快,形象生动,性格鲜明,用情真挚,特别是亡国后的词作,更是题材广阔,含意深沉,成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鼻祖,对豪放派的崛起也有一定的影响,被称为“千古词帝”。我个人收录的其代表作有:《相见欢》、《虞美人》、《望江南》、《长相思》、《浪淘沙令》、《破阵子》、《乌夜啼》、《相见欢》。

今天复习《虞美人·春花秋月何时了》,原文如下:

春花秋月何时了?往事知多少。小楼昨夜又东风,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。

雕栏玉砌应犹在,只是朱颜改。问君能有几多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

据资料记载,这首词与《浪淘沙·帘外雨潺潺》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,那年,李煜42岁,归宋已近三年。三年前,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,李煜奉表出降,南唐灭亡。三年后,宋朝皇帝宋太宗始终放心不下,于是派近臣徐铉前去探视,李煜对徐铉叹曰:“当初我错杀潘佑、李平,悔之不已!”这句忏悔的话,为李煜招来杀身之祸,埋下了伏笔。大概就是在这种哀怨与悔恨交加的复杂心境下,李煜写下了这首《虞美人》词。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,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无穷的哀怨。《虞美人》是李煜的代表作,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。相传他于自己42岁生日之夜,在寓所命歌妓作乐,唱新作《虞美人》词,声闻于外。说来李后主也是个性情中人。宋太宗闻之大怒,岂能容他,命人赐药酒,将他毒死。

“春花秋月何时了?往事知多少!”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,一年四季,风景各异,人生是美好的。可我这种处处受制于人的屈辱生活,苦难岁月,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?回首往事,身为国君,过去许许多多的事情,到底做得如何呢,做对了多少,又做错了多少,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?不难看出,这位从前十分威赫的国君,如今沦为阶下囚,此时此刻,心中不只是悲苦愤慨,多少也有悔恨之意。

“小楼昨夜又东风,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。”虽然,自己现在仍然住在小楼里,苟且偷生,但这不过是稍微高级的囚室。春风再次吹来,春花又将怒放。听着春风,望着明月,触景生情,愁绪万千,夜不能寐。回想起南唐王朝,李家社稷,在自己手中灭亡,古国早已不复存在,真是不堪回首啊。一个“又”字,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,这精神上的痛苦,真让人难以忍受。

“雕栏玉砌应犹在,只是朱颜改。”虽说是不堪回首,可过去那么多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,又怎么能轻易忘记。在南唐故都金陵,雕花的栏杆,汉白玉砌成台阶,富丽堂皇的宫殿,应该依然还在。只是那些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,现在也许已不再年少,美丽的容颜不再那么美丽。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,山河变色的感慨!

“问君能有几多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”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?就像这满江的滔滔春水,无休无止地滚滚东流。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,点明自身看不见摸不着的“愁”,接着用一个生动的比喻,奔流的江“水”来作答,充分体现出满腔愁恨的力度和深度,凝练成最后的千古绝唱。

这首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,堪称“绝命词”、“血泪之歌”。全词以明净、凝练、优美、清新的语言,运用了比喻、对比、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,特别是设问手法的运用,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,以问起,以答结,由问天、问人再到自问,通过曲折回旋、游走自如的艺术结构,使作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愁思贯穿始终,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,字字珠玑,一气呵成,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,显得阔大雄伟,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。

2020年12月7号晚

  • 《望江南词二首 · 其一》

李煜作为一个末代君王,或许,在有些人眼中他就是个笑话,有人笑话他不干正事,有人笑话他软弱无能。我个人觉得,不管有再多的理由,他作为一个帝王都是失败的。但是,作为一个词人,李煜真的是很完美,不愧为“词中之帝”。

今天复习李煜的《望江南词二首· 其一》,原文如下:

多少恨,

昨夜梦魂中。

还似旧时游上苑,

车如流水马如龙。

花月正春风。

这首词的大意是:大梦醒来,终归只是一场梦,我有多少的恨啊!昨夜梦中的景象,一幕一幕,还在脑海里回想。梦中的我,还像以前一样,我还是那个故国君主,常在上苑游玩,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,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,一派繁华景象。一夕好梦随风去,眼前,春天的鲜花怒放,春夜的月光明朗,暖融融的春风轻轻吹拂,正是景色明媚的春天。

南唐后主李煜的这首《望江南词二首·其一》,全词仅五句二十七个字,但却内容丰富、寓意深刻。他采取了以反写正的艺术手法,以乐写悲,以欢情写凄苦,用昔与今的对比,形成了极大的反差,但也蕴寓了极深的用意。全词语白意真,直叙深情,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,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,让人有回味无穷之感。李煜词的美往往就是无迹可寻,很难用一句话言尽其美,而这首词更是无一生僻字,却写出后世无法模仿的美。人呢,常常是身在福中不知福,得到的时候不知道珍惜,失去时才觉得原来的一切是那么的美好。亦如李煜在繁华之中是写不好繁华的,只有在失去以后,跳出繁华之外,才会真真切切地体会到那时的美好,也才可以毫不费力地勾勒出繁华意像。

2021年3月24号

  • 《浪淘沙令·帘外雨潺潺》

今天复习李煜的《浪淘沙令·帘外雨潺潺》,原文如下:

帘外雨潺潺,春意阑珊。

罗衾不耐五更寒。

梦里不知身是客,一晌贪欢。

独自莫凭栏,无限河山。

别时容易见时难。

流水落花春去也,天上人间!

这首词的大意是:窗帘的外面,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,雨声潺潺。眼看着这个春天已经到了尽头,浓郁的春意又要衰残。薄薄的锦被,受不了五更天的寒气,硬生生地把我冻醒了。只有在迷迷糊糊的梦中,才能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。也只有在梦里,才能贪恋梦境中片刻的欢娱。

独自一人,在太阳下山时,伫立在高楼上,倚靠栏杆,遥望远方。旧时拥有的壮丽河山,辽阔无边。离别它是容易的,再要见到它就难上加难了。就像流失的江水,凋落的红花,跟随春天一起归去啦。一个是天上,一个是人间,天差地别,相距遥远,最终不知归于何处。

李煜这首《浪淘沙令·帘外雨潺潺》,是以景起,由景到情,语言生动,纯用白描,但却具有很大的感染力量。一方面以景抒情,将梦境与现实、欢乐与愁恨交织抒发叙述;另一方面,采取比喻手法,以自然界花落、水流、春归比喻自身面临的厄运。尤其是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,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。

这首词表达了李后主对故国、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,反映出他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,体现了他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,全词情真意切、哀婉动人,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,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。真可谓“语语沉痛,字字泪珠,以歌当哭,千古哀音”。这首词的格调悲壮,意境深远,突破了花间词派的风格。

这首词充分体现了李煜词的抒情特色,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,抒写自己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,不假外求,保持本色,自然明净,高度概括,含蓄深沉,哀婉动人。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,在词中很少作帝王之语,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,诉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。这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、唤起共鸣的因素。就“别时容易见时难”而言,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的一种人生体验。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,无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人们的普遍遭遇,足以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感情共鸣。

2021年4月26号

  • 《相见欢·无言独上西楼》

李煜,字重光,号钟隐,江苏徐州人。24岁那年在金陵即位,在位15年,世称李后主。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,还不脱“花间”习气。国亡后,在每天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,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,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帝,正是“国家不幸诗家幸,话到沧桑语始工”。这些后期词作,凄凉悲壮,意境深远,为苏辛所谓的“豪放”派打下了伏笔,成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。其语句清丽,音韵和谐,更是空前绝后。

今天复习李煜的《相见欢·无言独上西楼》,原文如下:

无言独上西楼,月如钩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。

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。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。

这首词的大意是:我是人世间最孤独的人,沉默寡言,默默无语,独自一人,缓缓登上西楼。仰望浩瀚星空,一轮残月,如钩高悬。梧桐树孤零零的寂寞地矗立院中,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。那剪也剪不断,理也理不清,让人心乱如麻的,正是亡国之苦、去国之愁。面对国破家亡的愁苦,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,而今在心头上,真是五味杂陈,另有一番不同的滋味。

李煜38岁那年,宋朝灭南唐,他亡家败国,肉袒出降,被囚禁待罪于汴京。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,封其为“违命侯”。从此,李煜忍屈负辱地过起了长达4年的囚徒生活,42岁那年被毒死。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,分为前后两期,后期词作多倾诉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,沉郁哀婉,感人至深。《相见欢》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。

李煜这首《相见欢·无言独上西楼》是其著名代表作,词牌名为《相见欢》,咏的却是离别愁,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。这首词感情真实,深沉自然,情景交融,委婉含蓄,声情合一,悲痛沉郁,铿锵有力,富有韵律,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“妇人语”的风格,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。

这首词是李煜的一首封神之作,全词共4句无一句不是千古名句,句句经典,深受后世历朝历代名家推崇。其词有个很大的特点:用最简单的字,写出一字不可更改的作品。这首《相见欢》通篇没用任何典故,甚至一个难理解的字都没用,简单明了,但却照样能成为后世模仿不了的经典,充分体现了千古词帝的笔力。

“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。”李煜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,尝尽了愁的滋味,而这滋味,是难以言喻、难以倾诉、难以排遣的。这两句对“愁”的诠释,是教科书式的描写,直接点明了愁苦之甚,用丝来喻愁,千丝万缕不断还乱,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如麻的内心。这个比喻形象生动,自然贴切,浅显易懂,意味悠长。

“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”。这样的落笔够惊艳。欲说还休也是一种佳境。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,如今成了阶下囚徒,备受屈辱,遍历愁苦。若是常人,可以嚎啕倾诉,而李煜不能,作为亡国之君,时时都有性命之忧,所有的愁苦只能强压在心底,打碎了牙只能往肚子里咽。这种无言的哀伤,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。

2021年7月20号

  • 《长相思·一重山》

今天复习李煜的《长相思·一重山》,原文如下:

一重山,两重山,山远天高烟水寒,相思枫叶丹。

菊花开,菊花残,塞雁高飞人未还,一帘风月闲。

这首词的大意是:抬头凝望,眼前是一道山。再往前看,又是一道山,重重叠叠的山,一眼望不到头。山是那么远,天是那么高,水面雾气蒙蒙,天气又冷又寒。可我的思念却是那样热烈,就如同火红火红的枫叶那样。秋天到了,菊花开了。秋日深了,菊花又开始凋落,日子一天天过去。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飞,我最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。清风微微吹拂,明月悠悠映照,那一幕帷帐,任风吹,任月照,一派娴静优雅。

据记载,李煜这首《长相思·一重山》是其前期作品。后主李煜的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,题材较窄,这一时期的词作风格绮丽柔靡,基本上无法脱离“花间”习气。但仍有一些抒发悲愁情绪的作品,那时没有后期复杂的情感,只是通过写词即兴抒发内心的情感。《长相思·一重山》便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。

李煜这首《长相思·一重山》是一首秋怨小令,描写了一个思妇在秋日里苦忆离人、急盼归来,然而最终没有盼来的怨恨心绪,抒发了一位思妇对离人的无限愁思。这首词虽然句句写思妇“秋怨”,“秋怨”二字却深藏不露,通篇未曾出现“秋”、“怨”字眼,但仔细吟诵一遍,便会觉得“秋怨”是统贯全词的抒情中心,也只有“秋怨”二字才能最为简洁、准确地概括了本词的旨意。全词音韵和谐,构思精巧,语言锤炼,简洁明快,重在写景,以景抒情,自然明朗,形象丰富,立体感强,境界阔远,景中蕴情,耐人寻味,对思妇的外貌、形象、神态、表情未作任何描摹,而是侧重于表现她的眼中之景,以折射其胸中之情,用笔极其空灵,堪称李煜早期作品的代表作。

近期,复习了多篇李煜的词,发现他非常善于遣词造句,非常善于锤炼语言,能用生动准确的句子,展现空灵明净的意境,代入感很强,景中有情,耐人寻味,今天复习这首小令,也有同样的感觉。整体来看,这首词从孤独中远望青山开始,到寂寥中沐风迎月结束,全篇几乎都是淡语,但是,字里行间的失落与哀伤,却能强烈地感染着读者。全词终结在"一帘风月闲",清风与明月,本是十分美好的东西,但在本词中,却成了使人倍添愁绪、使人倍感凄凉的诱因,李煜将思念镀上了一层精致的凄凉,以美景衬托哀情,哀伤之情如丝如缕,哀怨之意绵绵不绝。最终,戛然而止,词尽而意未尽,文结而情未结,不禁令人掩卷沉吟。

2021年8月18号

  • 《破阵子·四十年来家国》

今天复习李煜的《破阵子·四十年来家国》,原文如下:

四十年来家国,三千里地山河。

凤阁龙楼连霄汉,玉树琼枝作烟萝,几曾识干戈?

一旦归为臣虏,沈腰潘鬓消磨。

最是仓皇辞庙日,教坊犹奏别离歌,垂泪对宫娥。

这首词的大意是:南唐自开国以来,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。南唐地大物博,幅员辽阔。只有帝王才能居住的宫殿,富丽堂皇,高大雄伟,可与天河相接。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,枝叶繁茂,就像罩在烟雾里。这片繁荣富饶的土地,几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?

天有不测风云,一旦从国君做了俘虏,简直就是天翻地覆的变化。巨大的落差,苦难的日子,使我时常沉浸在忧虑伤痛的折磨中,从而腰肢减瘦、鬓发斑白。最让我记忆深刻,也是最痛心的日子,就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。在这个充满亡国之痛的悲伤时刻,宫廷教坊的乐工们还奏起别离的歌曲。面对生离死别,我悲伤欲绝,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而已。

据记载,这首词大约作于李煜降宋之后的几年,也就是李煜生命的最后几年。金陵被宋军攻破后,李煜率领亲属、随员等四十五人,“肉袒出降”,告别了烙印着无数美好回忆的江南故国。这次永别,李煜以这一阕《破阵子》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感受。

李煜这首《破阵子·四十年来家国》,写的是一个小朝廷亡国的亲身经历,真实的生活,独有的感情,在历史上都是特殊而少有的事情,可是所表达的感情乃是常人所共有的,并没有做作,也没有特殊化,只是真实地再现了当年亡国被俘时的凄惨景象,形象逼真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真情实感。因此,古往今来,这首词总是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,因为人与人的感情是相通的,真情实感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,这也是这首词胜人一筹的地方。

总的来看,全词平淡写实,感情浓重,缠绵悱恻,萦回不绝;音韵铿锵,节奏感强;境界艳丽,另辟蹊径。写亡国容易,有史实就行;写恨难,因为是情,十分抽象。然而,恨是可以传导的。因为恨由事生,有可恨的事,就能生出可恨的情。李煜这首词恰恰选择了自己最痛心、也是最悔恨的亡国之痛这一题材,他用高度概括的艺术语言,把自己的那份苦情那份悔恨成功地传导给读者。整首词写出了壮阔豪华的场面,越出了宫廷,深入到精神世界中去,是一首空前的杰作。

2021年11月16号

  • 《乌夜啼·昨夜风兼雨》

今天复习李煜的《乌夜啼·昨夜风兼雨》,原文如下:

昨夜风兼雨,帘帏飒飒秋声。烛残漏断频欹枕,起坐不能平。

世事漫随流水,算来一梦浮生。醉乡路稳宜频到,此外不堪行。

这首词的大意是:昨天晚上,风雨交加,呼啸而来。微凉的秋风,吹打着窗帘和床帷,发出飒飒的声响。灯烛已然快要燃尽,漏壶中的水也滴完了,我频频坐起斜倚着枕头。不管是躺着还是坐起,心中的愁绪始终难以平静。世事漫漫,如同不停奔流的水,不经意间就溜走了。回想此生,人生短促,世事不定,就像做了一场大梦,曾经的那些纸醉金迷都成了回不去的曾经。现在的我,只有进入醉生梦死的状态,才会觉得安安稳稳,应当经常进入醉乡。除此之外,其他的地方不能去。

据记载,李煜38岁那年投降宋朝,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。李煜被俘以后,其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,沉郁哀婉,感人至深。这首《乌夜啼·昨夜风兼雨》就是其中之一,写尽了李煜降宋后生活实况和囚居心境。

南唐后主李煜这首《乌夜啼·昨夜风兼雨》是其亡国入宋后的作品。李煜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然成为阶下囚,曾经作为皇帝的生活已然离他远去,但是因为曾经的拥有,对比现在的凄凉,自然是让人心中愁绪纵横,别说是风雨交加的夜晚,想来就算平时李煜也是时常整夜不成眠。但是现在事已至此,木已成舟,还能怎样?只能把昨日种种都当作大梦一场,只有这样才能聊以自慰自己的无边愁绪。细细品读,这首词虽无一句写愁,但句句愁绝,令人黯然。

整体来看,李煜这首词,情感真实,清新自然,描写直白,感情真挚,对自己的苦痛毫不掩饰,把自己的人生感慨明白写出,不假饰,不矫情,简洁质朴,有现实感,虽然思想情调不高,但艺术价值不低。全词表现出亡国后愁恨的心绪,这种愁是亡国之愁,是自己成为阶下囚之愁,是不能主宰自己命运之愁,这种恨是他虽为一国之君,却没有能力管理好国家之恨,这种自省有些晚,但却很真诚。正是因为他从帝王到囚徒最独特的人生体验,也让他的情感世界变得更加丰富深刻,从而成为写出千古愁绝之作的“词帝”。

2021年11月26号

  • 《相见欢·林花谢了春红》

今天复习个人收录李煜词作的最后一首——《相见欢·林花谢了春红》,原文如下:

林花谢了春红,太匆匆。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。

胭脂泪,相留醉,几时重。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。

这首词的大意是:树林间本是繁花似锦,只是那些春天的花朵,已经开始凋谢。花开花落,才有几时,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。也是无可奈何啊,花儿本来就娇弱无力,又怎么能经得起寒风凄雨昼夜摧残呢?飘落遍地的美好的红花,被雨水浸泡过,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。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,令人心醉。经此一别,什么时候才能再度相会呢?自然是人生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,就像那东逝的江水,不休不止,永无尽头。

据记载,这首词大约是李煜被俘留居汴京二年多所作。阶下囚的生活,给他带来极大的痛苦,天天以眼泪洗面。即便如此,还是在一年后被下药毒死,结束了四十一岁的生命。

南唐后主李煜这首《相见欢·林花谢了春红》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,它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,表面上是伤春咏别,实质上是抒写“人生长恨水长东”的深切悲慨。这种悲慨不仅是抒写一己的失意情怀,而且是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,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。

总的来看,李煜这首篇幅较短的小令,明白如话,自然易晓,不加粉饰,不加雕琢,只凭一腔悲愤之情,融情于景,情景交融,直抒胸臆,其笔天然流丽,信手拈来,依然是字句凝练,恰如其分,字字珠玑,每个字都给全词增色不少,每个字都有不可替代的功效和作用,叠加在一起,就形成一首凄清但不失优美的旷世佳作,不愧为“千古词帝”的不朽之作。

词中最能引起人们心灵共鸣的,就是那句: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”。从古到今,不管权利地位如何,不管是那个阶层的民众,人生从来就不存在圆满,人生最不缺的就是憾事太多,时时处处都有一些遗憾或者缺憾的存在,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。所以,面对遗憾,面对缺憾,要么被动地去认可,要么主动地去适应,说到底还是要做好自我心态的调整。

2021年11月28号

  • 《摊破浣溪沙·菡萏香销翠叶残》

李璟,字伯玉,原名李景通,今江苏徐州人,南唐烈祖李昪的长子,南唐第二代皇帝。27岁即位,改元保大。后因受到后周威胁,削去帝号,改称国主,史称南唐中主,又为避后周信祖(郭璟)讳而改名李景。庙号元宗。好读书,多才艺,经常与其宠臣如韩熙载、冯延巳等饮宴赋诗,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。词存四首,意境较高,风格凄哀深远,后人将他和李煜的词合刻为《南唐二主词》。

今天复习《摊破浣溪沙·菡萏香销翠叶残》,原文如下:

菡萏香销翠叶残,西风愁起绿波间。还与韶光共憔悴,不堪看。

细雨梦回鸡塞远,小楼吹彻玉笙寒。多少泪珠何限恨,倚阑干。

这首词的大意是:春去秋来,荷花残败,香气早已散尽,绿色的荷叶也日渐凋零。深秋的西风拂动万顷绿波,使人愁绪满怀。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,人也慢慢憔悴。这是一个容易伤感的季节,不忍看到这满眼萧瑟的景象。

细雨绵绵,午夜梦回,不由得由梦境而想到思念的人仍远在边塞。独自站在风雨小楼上,将那首曲子吹完,玉笙因吹久而凝水,笙寒而音声不畅。流不完的泪珠,诉不尽的怨恨。最后也只能是倚在栏杆上自怨自艾,泪因恨洒,恨依泪倾。

据记载,南唐有位乐师名叫王感化,善于歌唱,声音清脆洪亮,字正腔圆。李璟被立为太子后,时常歌舞升平、声色犬马。有一次,曾经借着醉酒命王感化歌唱《水调》词,王感化只反复歌唱“南朝天子爱风流”这一句,如此反反复复唱了四遍。李璟总算是有所感悟,泼掉杯中的酒水感叹地说:假使孙、陈二主能听到这句话,就不会有投降的屈辱。王感化因此而得到李璟的宠爱。李璟曾创作了《浣溪沙》两阙,手写后赐给王感化。李璟即位后,王感化以其词制成精美礼品奉献给他。南唐中主李璟十分感动,对王感化的赏赐十分优厚。

李璟这首《摊破浣溪沙·菡萏香销翠叶残》是一首深秋怀念远人的词作。写景部分,从西风残荷的画面写起,以韶光憔悴在加重,更见秋景不堪;抒情部分,从思妇怀人写起,梦回而感鸡塞征夫之遥远,倚栏而更见凄凉。通过描绘深秋一系列催人憔悴的残景,渲染了一种特有的悲伤气氛,塑造出一个孤苦无依的思妇形象。全词纯用白描手法,情景交融,语言清新,格调委婉,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。

纵观全词,语言表达生动形象,质朴而有力,明白而深沉,布景生思,情景交融。可以说,这首词很好地体现了南唐中主李璟深厚的文学艺术功底。性格决定命运。南唐中主李璟和南唐后主李煜父子二人具有同样的性格,那就是懦弱,治理国家不行,抵御外敌更不行。唯一值得欣慰就是两人都有很高的词曲创作方面的艺术造诣。特别是“细雨梦回鸡塞远,小楼吹彻玉笙寒”,这两句亦远亦近,亦虚亦实,亦声亦情,而且对仗工巧,是千古传唱的名句。

2021年9月15号


评论 ( 14 )
热度 ( 38 )

© 老树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