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意恋红尘
只伴清风舞

王安石五首经典诗作赏析合集

  • 人物简介

王安石知名度很高,凡是上过学的,都知道这个历史人物。王安石,字介甫,号半山,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人,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、改革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被誉为“通儒”,创“荆公新学”。唐宋八大家中,王安石与曾巩、欧阳修关系密切,有趣的是,他们三人是江西老乡。王安石通过科举考试入仕,22岁中进士,多年任地方官吏,为百姓做了很多的实事好事,极富盛名。37岁上万言书,提出变法主张。48岁任参知政事,推行新法。次年拜相,主持变法。但是遭到保守派的反对,53岁罢相,次年复任宰相;55岁再次罢相,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,退居江宁(今江苏南京)半山园,封舒国公,不久改封荆,世称荆公,最后病死于江宁钟山,享年65岁。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,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,被列宁誉为是“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”。其在文学创作上独树一帜,风格独特,为后人所称颂。王安石从小就很聪慧,记忆力超群,文采出众,作品颇丰,他所著的《伤仲永》在初一课本有收录。其文字简洁明快,短小精悍,论点鲜明,逻辑严密。他的诗词重炼意和修辞,丰神远韵,遒劲清新,含蓄深沉,深婉不迫,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,世称“王荆公体”。其诗代表作主要有《元日》、《泊船瓜州》、《登飞来峰》、《书湖阴先生壁二首》、《梅花》等。

《泊船瓜州》

今天复习王安石的《泊船瓜州》,原文如下:

京口瓜洲一水间,

钟山只隔数重山。

春风又绿江南岸,

明月何时照我还。

这首诗的大意是:京口(镇江)和瓜洲(扬州),一个在长江之南,一个在长江之北,二者之间,只隔着一条长江。六朝古都南京的钟山,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,那里埋葬着我的父兄,也是我的第二故乡,更是我灵魂安放的地方。和煦的春风,如期而至,再次吹绿了江南大地。这次北上,前途未卜。不知道什么时候,那轮明月,才能照着我,回到钟山下的家里。

王安石自第一次拜相,即开始推行变法。但是,长期受到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攻击,第一次变法,以他被迫辞去宰相职务而告终。这首诗创作于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。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,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、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。本诗从字面上看,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,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。其实,在字里行间,也蕴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、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,以及对前途未卜的丝丝隐忧。

纵观王安石的这首诗,让我们再次体验了宋诗的高度。宋诗虽然在格式上没有超出唐诗,但在风格方面和唐诗迥异,其突出特点就是理性、高冷,也算是别有特色。而王安石的诗,真正体现了宋人的气魄、宋诗的腔调。他在诗方面的成就,在宋朝堪称第一,如果说宋诗是中国古诗史上三大高峰之一,而王安石的诗就是宋诗的顶峰。特别是那句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,描绘了江南美丽的春色,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,生机盎然的景色,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。“春风”一词,既是写实,又有政治寓意。“绿”字也是经过精心筛选的,极富表现力,写出了春风的精神,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——春风拂煦,百草始生,千里江岸,一片新绿。

2021年2月6号晚

  • 《登飞来峰》


今天复习王安石的《登飞来峰》,原文如下:

飞来山上千寻塔,

闻说鸡鸣见日升。

不畏浮云遮望眼,

自缘身在最高层。

这首诗的大意是: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有座飞来峰,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。听说鸡鸣时分,站在塔上,可以看见旭日升起。不怕山间层层浮动的云雾,遮住我那远眺的视线。只是因为,我站在飞来峰顶的高塔上,高高在上,高瞻远瞩,登高望远,心胸宽广。

据记载,宋仁宗皇祐二年夏,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期结束,回江西临川故里时,途经杭州,写下抒发抱负的《登飞来峰》。当时他只有三十岁,正值壮年,初涉宦海,抱负不凡,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,表达宽阔情怀,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。

王安石的《登飞来峰》是一首七言绝句。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。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,只写了塔高,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,寓意着“站得高才能望得远”的哲理。全诗寓情于景,情景交融,形象生动,颇具气势,富含哲理,深具匠心,表现了王安石朝气蓬勃,胸怀改革大志,对前途充满信心,拨云见日、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。

总体来看,王安石这首诗写得非常浅,其中的道理也不深奥。他只是借题发挥,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哲学的一种看法。“不畏浮云遮望眼,只缘身在最高层。”与王之涣的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二者一脉相承,表现技法极为相似。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,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,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,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。一个人无论是当官、做学问,还是干别的事,总会遇到很多让人感到困惑的事。可是,只要一直努力向上攀登,直到到达一定的高度之后,那些困惑自然就会被解开。因此,这两联诗句都极具哲理性,皆为千古名言,常被用作座右铭。

2021年7月28号

  • 《梅花》


今天复习王安石的《梅花》,原文如下:

墙角数枝梅,凌寒独自开。

遥知不是雪,为有暗香来。

这首诗的大意是:那墙角的几枝梅花,身居简陋,孤芳自开。不畏寒,不从众,冒着严寒,独自盛开。远远望去,一片纯净洁白,但我知道,那不是雪,而是梅花。因为,只有梅花才会有这种清幽的香气,淡淡的,轻轻的,隐隐约约,似有似无,远远地随风而来。

宋神宗熙宁元年(1068),王安石上书主张“发富民之藏”以救“贫民”,富国强兵,进行全面改革。而反对者谤议不断,熙宁七年(1074)春,天下大旱,饥民流离失所,王安石罢相。次年二月,王安石再次拜相。熙宁九年(1076),再次被罢相后,心灰意冷,放弃了改革,后退居钟山。此时,王安石的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,与傲雪凌霜的梅花,有着共通的地方。因此,感慨万千,提笔写下这首诗。

王安石这首《梅花》是一首咏物的五言绝句。描写了墙角梅花不惧严寒,傲然独放;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,以梅拟人,凌寒独开,昭示了主人公的品格高贵;同时,凸显了梅花的幽香,暗香沁人,象征其才华横溢。其实也是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,喻示那些像王安石一样,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自我、坚持操守、主张正义的人。全诗语言朴素,写得则非常平实内敛,却很有深致,耐人寻味。

“遥知不是雪,为有暗香来”。这两句相当精妙,颇有滋味。在语言上,这两句明白如话,没有深奥的地方。但在意境上,却有一种留白悠长的味道。“暗香”两字,乃是梅的美好的具象化。“梅须逊雪三分白,雪却输梅一段香”。雪本身很美很白,但是却不能给别人送去幽香。梅,“四君子”之一,是古代文人提炼出的具有特别精神象征的意象。立在僻静处,甚至是冷清的墙角,冲破严寒,静静开放,远远地向世人送去浓郁的幽香,这是绝世之梅,也是绝世之人。

2021年9月21号

  • 《梅花》


今天复习王安石的《梅花》,原文如下:

白玉堂前一树梅,

为谁零落为谁开。

唯有春风最相惜,

一年一度一归来。

这首诗的大意是:富贵人家华丽的厅堂前有一株梅花树,长得枝繁叶茂。春去冬来,花开花落,却不知为谁而开为谁而谢。梅花树形单影只,孑然而立,唯有春风知道爱惜她。年复一年,每年春风都会准时回来探视她。

王安石这首《梅花》是一首五言绝句,另外,他还有一首同题的七言绝句,前面已经做过复习。说起来挺有意思的,昨天复习了清朝黄增的《集杭州俗语诗》,那首诗全是地方俗语集合。而这首诗也是集句诗,四句诗全是来自前人的诗作,没有一句是独创的,而且是照搬照抄。不过,王安石将此四句集在一起,跳出原诗,构建出新的诗境,将白玉堂前这一株开落自顾,无人问津的梅花写了出来,并以此自况,梅树无人问津,花开花落自有时,但一年一度,幸得有春风相惜。

总的来看,全诗四句诗全部借用前人诗句,信手拈来,巧妙组合,赋予新意,如出己手,自然天成,丝毫不露雕琢痕迹,可见王安石艺术创作的功力之深。诗句明白如话,将梅花“孤芳自赏”的高洁品质写了出来,傲然中却也带着点落寞与无奈,而对于那无论世事变化,依然一年一度一归来的春风,则是充满了感激之意。虽然聪明如王安石,也有落寞的时候,但是他内心永远有坚定的信念。王安石两首不同体裁的《梅花》诗,都彰显了他的人品,而且都作为经典流传,足以证明其价值。

学习这首诗,令我印象最深的,当属“唯有春风最相惜,一年一度一归来”。无论时光如何浮沉,人事如何变迁,只有春去秋来,日升月落的自然规律依然如旧。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处世哲学,有的人注定了不会趋炎附势,不会八面玲珑,面对世俗的社会,有时会觉得孤单寂寞。人生的意义是有人记挂,有人欣赏,不必多,懂你的一个就好。这是知己也罢,是红颜也好,你若拥有就无比幸福。但是,即便暂时没有,也不要自卑,更不能丧失信心、迷失自我,所谓“你若盛开,蝴蝶自来。”

2021年11月18号

  • 《元日》


今天复习王安石的《元日》,原文如下:

爆竹声中一岁除,

春风送暖入屠苏。

千门万户曈曈日,

总把新桃换旧符。

这首诗的大意是:新年到,新年好,爆竹声声,转眼间,旧的一年已经过去。春风吹拂,暖人心房,人们开怀畅饮新酿的屠苏酒。初升的太阳,照耀着千家万户,光亮而又温暖。家家户户的人们,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,换上新的桃符。

据记载,为了摆脱宋朝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,以及外敌不断侵扰的困境,47岁那年,王安石上书主张变法,得到宋神宗的赏识。次年入相,主持变法。变法伊始,气象更新。这首诗就是创作于这种背景之下的。

王安石这首《元日》是一首七言绝句,他不仅仅是一个诗人,更是一个政治家,表面上是描写新年元旦热闹、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,实则是抒发自己执政变法,除旧布新,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。不仅将除夕与元日的宋代风俗记录在案,写出唐宋时代除岁迎新的景况,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,传达了那种变化之美,革新之美。

总体来看,全诗短短的四句诗,二十八个字,极其精炼,却又叙述清楚明了,充满了欢快和积极向上的情绪,春风化雨,温暖人心。其所要表达的思想精髓在于新生事物必定代替旧的事物,这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,大势所趋,无可阻挡。而且,不破不立,必须打破旧的条条框框,“总把新桃换旧符”,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大众迎来“千户万户曈曈日”的美好局面。

2021年11月29号


评论 ( 36 )
热度 ( 163 )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老树 | Powered by LOFTER